目前分類:心情日記 (2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前陣子跟我的另一伴處的不太開心,總覺得他不是個很體貼的人,如果我不開口他也不一定會主動幫忙。對於表達與溝通也是比較被動的。對於愛跟感受很敏感的我,也一直嘗試著跟另一半溝通: 愛的表現就是用對方喜歡的方式來表達。就像之前看過愛的語言,有人的愛是陪伴,有人是需要送禮物,有人是需要誇獎,每一個人的想要的都不一樣。但是我的另一半並不是個會因為你的喜好而去改變的人,常常我溝通了一陣子之後才發現,他明白我說的,也正確收到我的訊息,只是他並不會因為這樣而迎合我的喜好,也就是他要他自己真心想做他才會做。舉例來說我很喜歡收到手寫的卡片,講了兩年,至今依然沒有收到他手寫的卡片。所以我們的相處就在一個我有期望,而他一直令我失望的狀態。在新年前幾天,我很正式的跟他溝通我對愛的需求以及對愛的期望,我覺得我像在沙漠中要枯委了,他也坦白說我想要的愛的感覺,對他來說是無法達到的。我們的對話並沒有結論,他就提前離家去他祖母過新年。而事情總是在我不預期的地方有了轉機。當我回到家時按到打掃好的家裡,垃圾倒了、碗洗好了,曬乾的衣服也整齊的疊好放在床上。其實,我也一直在想當我們一直要求用我們(女生)想要的方式來愛我們時,是不是也忽略了對方(男生)也有不同表達愛的方式。 就像我家另一半或許不會寫卡片,但是他把家裡打掃乾淨,把我的衣服摺好,或許也就是他表達愛的方式。我又何苦一定要逼他按照我的方式來呢? 自此,我每天都在感受他愛的方式是什麼? 帶我千里迢迢去別的城鎮繞繞,在與他家人聊天時幫我翻譯,買菜時會記得多買一點我愛吃的水果,這些點點滴滴,想想我也是蠻幸福的。

 

異國戀愛 : 愛是互向

文章標籤

Van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個人生活到底需要多少東西呢?

一年半前一個人打包了50公斤的行李,遠渡法國來讀書。第一次來到歐洲,心中的緊張與期待是可想而知。尤其,自以為很喜歡藝術以及精品,卻因為工作一直沒法抽出時間踏上這塊土地,讓我有點愧咎自詡為美的傳遞者。這趟不長不短的旅行,卻我來說其實是一個尋找自我的旅程。即使到現在,我也深信不疑地追尋自我成長的路,我是誰? 我又應該成為誰? 曾經以為過了30歲,人生的路就大致有個方向了,也曾經羨慕35歲之後的成功地人士,是那樣的自信,對未來瞭若指掌。然而,對我來說,對於我以及我身邊的人,其實大多數的人都還是一樣對未來充滿不可知而憧憬,也對未來依然迷茫中。我們都像是在同一艘木船上的人,在廣闊的海域中,摸索著大霧中的一條繩子,比次互相鼓勵,一點一點向前進,但至於會到哪裡,誰也說不準。

昨晚看著眼前幾個塞爆的行李,房間替上床上零零散散的生活用品,想到要搬家,一個人扛著這幾個行李,兩隻手絕對不夠用,心裡就覺得悶悶的。要怎麼扛上火車,如果寄萬一又寄丟怎麼辦。一個人到底要需要多少東西,才能證明你曾經活在這個世上,又需要多少東西才能讓你活著?前著的問題比較簡單回答,一本護照、一張信用卡、一把回家的鑰匙,大概就是我全部的家當了。但是,眼前這一箱箱的行李,並不是生活必需品,卻乘載比身分證護照更難以割捨的情感。無數張小卡片,文具,鑰匙圈,是友人在世界各地帶回的紀念品,分享著他們旅行的甜美回憶;即是是幾個硬幣的價格,要見個面親自交付就要承作好幾個小時的火車,有時還不一定能碰上面,抑或是要附上比物品價格高好幾倍的郵資,等了數周,最後才能到我的手上。一串從台灣來的佛珠,友人是去廟裡,拜了又拜,沒有車的她,就想盡辦法跟同事調個假,休假也不休息,從台北坐個火車來到石碇深山裡的廟,只為了求個平安與富足予我。當然,也有很多衣服、書籍、門票,是我在歐洲旅遊收集的。常常都是買的很開心,看到一本介紹法國房屋的二手書,因為太精美加上二手書攤的價格很吸引人,也不管重不重就從波爾多扛回家;在夏卡爾博物館購買的詩集,一幅幅色彩繽紛的畫,配上優雅的法文,期許自己就這樣學法文吧 ,誰知道意境很美好,可惜語文能力跟不上,至今也只看了幾頁; 還有好多在打折時,忍不住買的洋裝,明明就告訴自己搬家時會很困難,但是看著價格,催眠著自己買幾件而已,行李不會多多少。 就這樣慢慢累積,我來法國的兩個行李箱,漸漸地變成了四個、五個行李箱都裝不下。這些物品,連光想著送人都覺得心疼,只好認命繼續打包去巴黎。

 

 

CHAGALL 夏卡爾.jpg     CHAGALL 夏卡爾 詩集.jpg

Van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